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 学院篇 知行合一,化育天工 学院简介 学院秉承“知行合一,化育天工”的办学理念,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职业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学院现有化学工程与工艺(四川省一流专业、四川省特色专业、四川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生物工程、应用化学、园艺(四川省卓越农林人才教育计划、四川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环境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六个本科专业。学院目前承担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3项,建有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67人,其中教授、副教授33人、博士52人,硕士生导师10人,拥有攀枝花市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等专家15人;学院从知名高校、企业、科研院所聘任了35名兼职教授,其中省千人计划3人、全国万名优秀创业导师1人,博士生导师4人;学院建有各类教学实验室27个,拥有教学科研用房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余万元,建有平方米温室大棚,有校内示范种植基地平方米,有校外亩生态修复示范推广基地。学院与英玖环境科技(成都)有限责任公司、中建材凯盛石墨碳材料有限公司、攀美科技有限公司、云南惠本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共建联合实验室,着力科技研发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学院与成都玉龙化工有限公司、重庆化工设计研究院、中国石油工程设计有限公司西南分公司、攀钢集团海绵钛公司、利尔化学股份有限公司、重庆龙海石化有限公司、成都化润药业有限公司、攀枝花市农林科学院、攀枝花市锐华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等20余家大中型企业和科研院所签署产学研合作协议,为学生实习与就业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学院拥有四川省发改委钛材料制备新技术研发中心、细鳞片石墨深加工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干热河谷特色生物资源开发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等三个省级平台,拥有攀枝花市民族医药研究所、攀枝花市化工资源有效利用重点实验室和攀枝花市冶金辅助矿产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等市厅级平台。近五年教师承担了国家、省市级项目近余项,科研经费余万元,在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的学术论文有余篇,被SCI或EI收录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5项,获省部级及国家一级行业协会学会科技进步奖5项。 学院坚持为学生营造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近五年在校生共获得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20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50余项,校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项;近五年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化工实验大赛、全国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四川省环保科普大赛等竞赛获奖余项;近五年学生考取研究生人数占本科毕业生总数25%以上;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 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 师资篇 向上滑动阅览 学院 现有专任教师67人,其中教授、副教授33人、博士52人,硕士生导师10人,拥有攀枝花市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等专家15人;学院从知名高校、企业、科研院所聘任了35名兼职教授,其中省千人计划3人、全国万名优秀创业导师1人,博士生导师4人。 Part 1 教授 彭徐,男,年12月生,云南永善人,中共党员,教授。省纪委监委驻攀枝花学院纪检监察组组长,攀枝花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主要从事动物学教学与研究工作,承担《动物学》、《保护生物学》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参与省级优秀教学团队-畜牧兽医实践教学团队建设。主持教育部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西部大开发与民族地区绿色教育发展的研究”,该课题成果获凉山州第11次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四川省教育厅第7次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四川省人民政府第13次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主研凉山州社科联“十五”规划重点课题“西部大开发与凉山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和利用战略研究”,获凉山州第9次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四川省第11次社科优秀成果奖。主持四川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类重点项目-“螺髻山森林植被物种多样性的垂直演替”等市厅级以上课题10余项。在国家、省级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著作3部。 朱学军,男,年7月生,四川射洪人,中共党员,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攀枝花市化工资源有效利用重点实验室主任,攀枝花市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现任攀枝花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院长。四川省、河北省、重庆市科技计划项目评审专家。 主讲化工原理、化工传递过程、化工系统工程等课程,主持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项。主要从事传质与分离、流态化技术、煤化工新产品开发、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研究,近年来主持省级项目1项,市厅级项目7项,横向项目5项,参与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主研市厅级以上及横向项目10余项。在《化工学报》、ExperimentalThermalandFluidScience、《高校化学工程学报》、《钢铁》、《热能动力工程》等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EI收录17篇,发表专利4项,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2项,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项,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一项。 曾成华,男,年11月生,四川中江县人,中共党员,大学本科,教授。现任攀枝花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近年来主讲化工技术经济学、大学生就业指导(二)两门课程。主要从事攀枝花钒钛资源综合利用研究。主持市级项目5项,横向项目5项,参与项目5项。发表科研论文18篇。 蒋志强,男,年7月生,四川邻水人,无党派,博士(博士后),教授,江西理工大学、西华大学硕士生导师,市委直接掌握联系高层次人才。现任攀枝花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副院长,年-年美国加州州立大学长滩分校留学。荣获攀枝花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一次,攀枝花市市级专家培养对象,攀枝花学院市级专家培养对象,攀枝花学院学术骨干。获得攀枝花学院教师风采大赛“精彩一课”二等奖、攀枝花学院“优秀教师”、攀枝花学院“优秀教育工作者”、攀枝花学院“我最喜爱的专业课老师”、攀枝花学院“明德年度先进个人”、攀枝花市百名“阳光花城新青年”、攀枝花市“阳光花城十佳新青年”等荣誉称号。入选攀枝花市“青鹏人才计划”,荣获攀枝花市英才表彰。 主讲物理化学等本科课程,主要从事多孔材料的制备及其在新能源催化转化和精细化学品催化转化中的应用研究。近年来以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发表论文30余篇,SCI收录论文20篇。其中中科院SCI一区论文4篇(单篇影响因子超过28,两篇一区封面论文)。主持科研项目12项,其中主持四川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2项,主持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项目1项,主持攀枝花市科技局科技计划项目3项,主持企业委托及其他项目6项目,指导完成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项。 马光强,男,年9月生,四川泸县人,致公党员,硕士,教授,江西理工大学硕士生导师,四川省科技项目评审专家。 该同志主讲无机化学、化工制图与CAD、计算机应用等课程,在新能源材料的合成与应用,工业二次资源的综合利用两个方面具有丰富的研发经验,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近五年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包括攀西试验区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四川省重点科技项目等省部级项目3项,市厅级项目5项。近五年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15篇,被SCI/EI收录11篇;以第一完成人获得攀枝花市科技进步奖2次,发明专利授权1项,指导完成各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5项。 李玉峰,男,年5月生,辽宁阜新人,中共党员,博士,教授,江西理工大学硕士生导师。该同志主讲有机化学、分离工程、煤化工工艺学等课程,在天然石墨及碳材料合成、制备、改性、结构表征及应用开发工作有较多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主持、主研省市科技计划课题十余项。近五年来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8篇;专利授权近20项,年被评为攀枝花英才。 刁毅,男,年7月生,四川南部县人,博士,教授,四川轻化工大学硕士生导师,攀枝花市第七批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攀枝花市省级专家培养对象。现任攀枝花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生物工程教研室主任。 主要从事植物保护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在教学上,主讲植物保护学、有机化学和园艺植物病虫害实验等理论与实践课程,主持教研项目5项,两次获攀枝花学院教师风采大赛“精彩一课”二等奖。在科研方面,主持科研项目5项,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EI收录9篇,核心期刊5篇;指导完成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项、校级5项。 李敏杰,男,年9月生,四川营山人,中共党员,硕士,教授。现任攀枝花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教师。 该同志主讲酿造酒工艺学、啤酒工艺学、农业气象学等课程,在果酒、果醋、黄酒发酵、生产、储存、检验等环节有较多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本人主持及参与的项目有7项。近五年来发表学术论文19篇,其中第一作者12篇,被SCI收录3篇;国家发明专利4项,指导完成“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项。 郑毅,男,年2月生,四川德阳人,中共党员,硕士,教授,四川轻化工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干热河谷特色生物资源开发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 该同志主要讲授农业微生物学、现代生物学基础、生物化学等理论课程,并在园艺植物繁育与栽培、农产品深加工、干热河谷脆弱生态治理与特色生物资源开发方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近五年主持和主研省市级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7篇,被SCI/EI收录4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项;指导完成“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国家级和省级各1项、校级3项。 闫飞,男,年6月生,甘肃酒泉人,中共党员,博士,教授,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评审专家,吉林省土壤学会常务理事。曾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在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公派访学一年。 主讲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土壤肥料学等课程,长期从事土壤培肥与水肥资源高效利用方面的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先后主持和参加国家“九五”、“十一五”、“十二五”科技支撑(攻关)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吉林省科技厅和企业合作课题等10余项;在“JournalofAgronomyandCropScience”、“ScientiaHorticulturae”、“AgriculturalWaterManagement”、“生态学报”、“应用生态学报”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4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8篇,参编英文专著《Allelopathyinsustainableagricultureandforestry》(Springer.,NewYork)。 刘昌庚,男,年12月生,四川宜宾人,中共党员,博士(后),教授(破格两年晋升),上海大学、西华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第十二批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攀枝花创新领军人才、攀枝花英才、攀枝花市第三批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省级专家)、攀枝花市第五批市委直接掌握联系高层次人才。 教学方面,主要讲授环境工程专业《水污染控制工程》、《专业英语》、《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物理化学》等课程。科研方面,主要致力于大气环境化学和高级氧化技术方面的研究。近5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一等资助项目、四川省科技厅计划项目、四川省教育厅重点项目等8项,主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攀枝花市科技计划项目等10余项;相关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环境学科国际权威期刊EnvironmentalScienceTechnology、AtmosphericChemistryandPhysics、ChemicalEngineeringJournal等发表SCI收录论文22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指导结题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项(国家级2项、省级1项),已指导6名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发表SCI收录论文。 Part 2 博士 朱学军,四川大学,化学工程 蒋志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化学工程与技术 李玉峰,四川大学,材料物理与化学 刁毅,电子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 闫飞,中国科学院大学,生态学 刘昌庚,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科学 余传波,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化学工程与技术 舒明勇,上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 张毅,四川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 毛雪华,四川大学,应用化学 蓝德均,四川大学,材料物理与化学 刘姗,四川农业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熊亚,四川农业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尚远宏,西南大学,药用资源化学 李健,天津科技大学,发酵工程 夏九成,四川农业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巩元勇,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学 黄山奇松,南京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 GohiBiFouaClaudeAlain,湘潭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 杨涛,四川大学,化学工艺 孙厚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化学工程与技术 闫蓓蕾,哈尔滨工程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 唐伟伟,西南石油大学,化学化工与技术 袁玎,华中师范大学,农药学 张喆,东北师范大学,化学 刘蓉,厦门大学,分析化学 刘东奇,四川大学,生态学 杨端鹏,中国科学院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孙蓉,四川农业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赵丽华,四川大学,植物学 李学武,内蒙古农业大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 陈丹丹,中国科学院大学,环境工程 王利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遗传学 龙成,海南大学,生态学 郭焱,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环境科学 熊剑,西班牙塞维亚大学,自然资源与环境 赵世永,南京大学,物理化学 张化冰,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化学工程 王允威,西安理工大学,材料物理与化学(在读) 常会,四川大学,材料学(在读) 廖妮,西南大学,分析化学(在读) 杨海燕,西南石油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在读) 邓林,成都理工大学,金属矿产与金属材料学(在读) 范文娟,四川大学,材料学(在读) 王胜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作物学(在读) 王俊,昆明理工大学,有色金属冶金(在读) 韩洪波,上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在读) Part 3 兼职教授 龚瑜博士 成都永泰诺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四川省“千人计划”特聘专家 “成都人才计划”专家 “四川省侨联”特聘专家 成都高新区“创新创业”人才奖 黄永学博士 成都永泰诺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四川省“千人计划”特聘专家 成都市‘蓉漂计划’特聘专家 “四川省侨联”特聘专家 成都高新区“创新创业”人才奖 刘建余博士 四川夏派森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四川省“千人计划”特聘专家 成都市“高层次人才”(“蓉漂计划”) 成都市温江区“鱼凫英才” 海思科“年度十大优秀管理者” 唐平教授级高工 攀枝花市农林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攀枝花市突出贡献专家 黄清东博士 成都百特万合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唐勇博士 成都微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姜宝伟研究员 攀钢集团钒钛资源股份有限公司首席工程师 沈俊博士 宁夏胜蓝化工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TANPINGZHONG博士 成都化润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闫革新博士 成都拿盛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孙绍光博士 成都海杰亚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 科研篇 向上滑动阅览 学院 一直以教学科研并重发展,以科研为依托,通过项目提高教师科研能力的同时,促进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 科研平台 (1)四川省发改委钛材料制备新技术研发中心; (2)细鳞片石墨深加工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3)干热河谷特色生物资源开发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4)攀枝花市民族医药研究所; (5)攀枝花市化工资源有效利用重点实验室; (6)攀枝花市冶金辅助矿产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 (7)攀枝花市干热河谷特色生物资源工程技术中心; (8)攀枝花细鳞片石墨深加工实验室。 科研成果 近5年来,学院教师承担了国家、省市级科研项目余项,科研经费余万元,在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的学术论文有余篇,被SCI或EI收录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3项,并有多项科研成果成功转化。学院成果获省部级及国家一级行业协会学会科技进步奖5项。 科研项目(部分) 横向项目(部分) 科研论文(部分) 发明专利(部分) 科研团队 (1)石墨、碳材料产品研发团队 团队以先进碳材料科学理论研究推动新型碳材料及石墨深加工产品的研发,促进新型碳材料及石墨深加工产品的先进生产技术产业化。团队现有研究人员20余人,其中博士以上学历10余人,正高职称研究人员占50%,承担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省部级项目5项,市厅级项目5项,横向协作课题4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SCI、EI收录20余篇,授权国家专利20余项。 团队带头人:李玉峰教授(博士) 团队主要研究方向: (1)天然石墨提纯生产工艺及装备:天然石墨节能环保浮选工艺及装备,高纯天然石墨绿色节能生产工艺及装备。 (2)天然石墨复合材料:石墨微粉、石墨烯填加涂料,石墨微粉、石墨烯添加润滑剂,石墨微粉、石墨烯添加导电高分子材料等。 (3)膨胀石墨材料及制品:膨胀石墨生产工艺及装备,柔性石墨制品生产工艺及装备。 (4)碳基热管理材料:以石墨、柔性石墨为基础的相变材料、导热材料、散热材料、发热材料等。 (5)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以天然石墨为原料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储能型电池、动力型电池,超级电容器等。 (6)新型功能碳材料:碳量子点的制备与应用,石墨烯量子点的制备与应用等。 (7)人造金刚石:工业人造金刚石及其在硬质合金、切磨等领域的应用,饰品级大单晶造金刚石的生产技术。 (2)钒钛新能源材料研发团队 团队主要开展钛基新能源材料、钛白副产物综合利用、钒储能材料、薄膜新能源材料等方面的研究。承担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包括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重大攻关项目与四川省重点项目的省部级项目6项,市厅级项目16项,横向协作课题3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SCI、EI收录20余篇,获得发明专利授权3项,市厅级科技进步奖2项。 团队带头人:马光强教授 团队主要研究方向: (1)钛基新能源材料方向:电池级偏钛酸、负极材料钛酸锂的制备与应用研究。 (2)钒储能材料方向:钒液流电池用石墨毡改性、石墨烯在钒电池中的应用,钒电池废电解液提钒工艺等方面的研究。 (3)钛白绿矾综合利用方向:包括绿矾的深度净化、绿矾制备磷酸铁锂全流程工艺开发等研究。 (4)薄膜新能源材料方向:包括钛酸锂薄膜材料,碳化硅薄膜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等研究。 钛酸锂产品SEM图 40AH钛酸锂动力电池 2.3V软包电池 (3)多维材料梯度杂化团队 团队以功能为导向,设计合成具有零维团簇结构、一维链状结构、二维层状结构、三维多孔结构的配位聚合物功能材料及其梯度杂化,深入研究和广泛拓展该类材料在能源高效转化、化学品催化合成以及环境保护和发光调控等领域的应用。承担了四川省科技厅苗子工程重大项目和科技支撑计划项目5项,攀枝花市科技计划项目6项,企业委托及其他项目15项。发表研究论文50余篇,SCI收录29篇,在中科院SCI一区期刊发表论文4篇,其中封面论文2篇。 团队带头人:蒋志强教授(博士) 团队主要研究方向: (1)晶态材料设计合成方向:根据预设计结构探索合适的金属中心和有机配体及其合成方法。 (2)晶态材料物理性能应用研究方向:该类材料在环境保护和荧光调控等方面的应用研发。 (3)晶态材料梯度杂化及催化应用研究方向:探索具有不同维度晶态材料的杂化方法及其在能源与化学品催化转化中的应用拓展。 (4)化工资源综合利用团队 团队以资源有效利用为主攻方向,深入研究相关领域的科学问题与技术集成原理,主要开展钒钛、稀土、石墨、煤等资源有效利用,过程强化等方面的研究。承担省部级项目2项,市厅级项目15项,横向协作课题5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SCI、EI收录20余篇,授权国家专利十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团队现有主要成员8名,其中博士5名,硕士3名,硕士生导师2名。 团队带头人:朱学军教授(博士) 团队主要研究方向: (1)材料绿色制备及应用研究方向:钒钛基金属粉末、钒钛基电池材料、合金制备技术研究。 (2)钒钛资源综合利用研究方向:以盐酸法钛白和新型沉钒工艺为代表,对攀西钒钛资源进行提钒、提钛、尾矿资源化利用等方面的研究。 (3)过程强化及工业节能减排方向:采用内热式脉动流化床以及带内除尘的内热式流化床对物料高效节能干燥,粉煤灰、硫酸法钛白副产物综合利用。 (4)等离子体方向:等离体设备研发、热等离子体的应用研究及等离子体技术在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领域的研究。 精馏塔 碳化钛陶瓷 五氧化二钒 流化床干燥器 (5)环境污染化学团队 团队主要致力于典型和新型环境污染物在水体和大气的迁移、转化及机理的前瞻性研究工作,积极探索和应用新技术、新原理和新材料,深入研究污染物的环境化学行为及环境效应。承担科研项目10余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一等资助项目1项、四川省科技厅项目1项等;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在Chem.Eng.J.、Atmos.Chem.Phys.、Chemosphere、Atmos.Environ.等国际环境领域著名SCI期刊发表论文22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 团队带头人:刘昌庚教授(博士后) 团队主要研究方向: (1)大气均相和非均相化学:致力于大气中典型有机污染物与大气主要氧化剂的均相和非均相反应化学过程研究。 (2)污泥减量化和资源化新技术:针对污水处理厂污泥特征,研究污泥基质转化过程及污泥资源化与减量化新技术。重点研究基于硫酸根自由基的高级氧化技术及相关耦合预处理对污泥脱水的强化效应及作用机制。 2-甲氧基苯酚与OH自由基气相反应的SOA生成示意图 硫酸根自由基氧化调理污泥示意图 超声辅助零价铁活化过一硫酸盐氧化调理消化污泥示意图 (6)特色生物资源团队 团队依托干热河谷特色生物资源开发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攀枝花市特色生物资源工程技术中心等平台,主要致力于本地特色生物资源的挖掘、培育、开发利用和干热河谷脆弱生态治理等研究领域。近五年主持和主研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国家级、省部级项目5项,市厅级项目10余项,横向协作课题近10项;发布并设立开放基金课题3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SCI、EI收录6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获市厅级科技奖励3项。 团队带头人:郑毅教授 团队主要研究方向: (1)区域优特果蔬资源深加工及康养食品研究; (2)天然植物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的研究与应用; (3)区域道地中药材的标准化、规模化栽培技术研究; (4)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攀枝花苏铁的人工保育技术研究与实践; (5)西南生态脆弱区人工动植物群落修复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研发产品 温室大棚 团队合影 (7)攀枝花市民族医药传承与创新团队 团队利用攀枝花市民族医药研究中心,以彝药和藏药资源有效利用为研究方向,深入研究当地的民族特色医药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主要开展植物药(野拔子、铁皮石斛、重楼、大叶白麻和川贝母等),动物药,矿物药等品种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的研究。承担科研项目10余项,其中参与国家青年自然基金1项,获得省部级项目2项,市厅级项目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SCI收录4篇,授权国家专利1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获市级科技进步奖2项。 团队带头人:尚远宏副教授(博士后) 团队主要研究方向: (1)分子生物学研究方向:体内外缺血再灌注模型建立,原代细胞和干细胞的培养和药物生物活性筛选。 (2)民族特色药物资源利用研究方向:针对当地彝药资源进行栽培、提取分离与结构鉴定等方面的研究。 (3)民族特色药物产品开发方向:开发当地特色药物资源产品,如野拔子系列产品、铁皮石斛口含片等产品的开发。 (4)当地的特色农产品深加工方向:各种水果、蔬菜的冻干片、果糕和果汁等产品的开发。 种植基地 野拔子便捷茶 铁皮石斛口含片 (8)微藻生物技术团队 项目团队负责人李健博士长期在国内外这一领域从事科研和产业化研发工作,曾经在美国设计和实施了年产50公斤和公斤的虾青素产业化项目。在这些产业技术基础之上,又在新西兰发展了新型的LED光源室内光生物反应器技术并且提出了创新的微藻培养生产天然虾青素的生产工艺方案。项目团队已经获得攀枝花学院、攀枝花市和四川省重点科技计划项目支持。 团队带头人:李健博士 团队主要研究方向: (1)微藻生理生化方向:不同碳源对红球藻兼养代谢路径的影响;不同LED光源对红球藻自养、兼养代谢路径的影响。 (2)微藻生物工程方向:LED光源自养、兼养光生物反应器;光生物反应器气体交换设施。 (3)微藻生产工艺方向:红球藻培养生产天然虾青素;微藻生产工艺技术经济模型。 (4)微藻功能食品方向:系列微藻功能饮料、保健品片剂;红球藻虾青素酒。 (9)金沙江干热河谷生态修复与治理创新研究团队 团队主要开展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脆弱生态区域的生态修复与治理工作的相关科研与科技成果转化。团队在经过近半年的准备后,于年5月正式成立,目前拥有26名校内专家教师,校外5名外聘专家。主要承担的科研项目10多项,包括省科技厅项目1项,市厅级项目9项。其中,在研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项目1项,建立了1个校外亩示范基地,建立了组培室和母本园。 团队带头人:赵丽华博士 团队主要研究方向: (1)适应金沙江干热河谷生态修复与治理的相关植物的选择和大规模扩繁。 (2)相关植物产品的深加工研究以及相关产品的包装设计。 (3)依托示范基地,开展相关的基础及应用基础研究,如,生态环境修复效果评价;植物病虫害防治;植物生长势的测定等。 (10)园艺植物资源开发利用团队。 园艺植物资源开发利用团队主要从事攀西干热河谷区特色园艺植物栽培与特色生物资源开发方面的研究,主要开展芒果、烟草、茶叶、松花粉与金龙胆草等方面的研究。近五年承担相关科研项目8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SCI、EI收录10余篇。团队带头人:刁毅教授(博士) 团队主要研究方向: 1.芒果遗传多样性、采后处理技术及病虫害防控, 2.金龙胆草等植物天然产物提取, 3.烟草种植及烟碱提取, 4.松花粉活性研究及产品制备。 三角梅及遗传图谱 科技成果转化情况(部分) 成果名称:高效冶金球团膨润土粘结剂 成果负责人:舒明勇博士 高效冶金球团膨润土粘结剂依托专利CN.5《膨润土粘结剂及其制备方法》为技术支撑,以技术入股引进资金万元于年11月在广西玉林市博白县成立广西润兴新材料有限公司,目前已建成8万吨/年高效钠基膨润土生产线1条,2万吨/年工业活性白土脱色剂和膨润土环保吸附剂生产线1条。生产的“润兴宝”冶金球团膨润土、工业活性白土脱色剂、定向非开挖膨润土、防渗钠基膨润土,主要销往广州、深圳、湛江、南宁、防城港及攀枝花地区,膨润土环保吸附剂出口日本用于福岛核泄漏土壤修复试用。产品质量稳定,球团矿膨润土配比降低,节能降耗明显,经济效益显著。年月均产销突破吨,年总产值达到万元,利税近万元。 钠化车间 1 分选提纯车间 2 干燥车间 粉体车间 2 冶金氧化球团 1 工业活性白土 2 非开挖定向泥浆膨润土 1 环保吸附酸性膨润土 2 学术交流 承办中国化工学会年会21分会场“硫磷钛研讨会” 承办第九届“川渝地区化学化工学院院长联席会” 承办“先进高分子材料及复合材料专题论坛” 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 学生活动篇 向上滑动阅览 学院坚持“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学生工作理念,开展义务植树、辩论赛、篮球赛、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职业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义务植树活动 “博论杯”辩论赛 团委学生会联谊活动 五四精神宣讲活动 第30届篮球锦标赛女子冠军篮球队合影 生化学院迎新篮球赛 社会实践活动 社团活动 师生合唱比赛 年迎新晚会 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 竞赛篇 向上滑动阅览 近年来,学院组织学生参加了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化工实验大赛、四川省大学生化学实验竞赛、“赢创杯”互联网+化学反应过程课模设计大赛等专业技能类比赛;参加了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四川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四川省大学生环保科普创意大赛、四川省大学生农业创意设计大赛、四川省大学生“生命之星”科技邀请赛等创新创业类比赛,还参加了全大学生文学作品大赛、中西部外语翻译大赛、欧曼蒂斯国际艺术大赛、全国书法硬笔书法网络大赛、全国高校创新英语挑战赛等个人比赛,获奖余项,获奖学生近余人。 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 全国大学生化工实验大赛 四川省大学生化学实验竞赛 “赢创杯”互联网+化学反应过程课模设计大赛 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挑战杯”四川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四川省大学生环保科普创意大赛 四川省大学生农业创意设计大赛 四川省大学生“生命之星”科技邀请赛 全大学生文学作品大赛 中西部外语翻译大赛 欧曼蒂斯国际艺术大赛 全国书法硬笔书法网络大赛 全国高校创新英语挑战赛 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 考研篇 向上滑动阅览 近五年 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学生考取研究生人数占本科毕业生总数25%以上,其中,年学生考研录取79人,占毕业生人数的27%,1人被英国UniversityofNottingham大学录取,34人被“双一流”高校录取。 年生化学院学生考研录取名单 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 校友篇 向上滑动阅览 学院成立以来,为社会培养了余名毕业生,他们主要工作在科研设计单位、行业企业、高等学校;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已成为行业的骨干,部分自主创业者已成为具有一定影响的民营企业家。 胡国级环境工程专业 工作单位四川国海合创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钱良军级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 工作单位攀枝花市嘉诚环保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 罗祥云级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 工作单位攀枝花市东区彼岸外语学校校长 黄德毅级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 工作单位成都绿导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刘元虎级生物工程专业 工作单位攀枝花攀煤联合焦化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 刘涛级生物工程专业 工作单位攀枝花市商业银行财富管理中心副总经理 周小兰级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 工作单位攀枝花电子科技学校(四川国防教育学院攀枝花校区)副校长 杨燕级生物工程专业 四川大学硕士 工作单位四川东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信息系统运营主管 冯源级生物工程专业 工作单位四川川胜律师事务所刑事诉讼部负责人 周楠级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 工作单位攀枝花市仁和区应急管理局副局长 郑磊级环境工程专业 工作单位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李端镇副镇长 曾广勇级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 西南石油大学与美国阿肯色大学联合培养博士 工作单位成都理工大学校聘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杨涛级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 四川大学博士 工作单位攀枝花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 唐伟伟级应用化学专业 西南石油大学博士 工作单位攀枝花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 王俊级应用化学专业 昆明理工大学博士在读 工作单位攀枝花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 黄艳级园艺专业 四川农业大学博士在读 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 专业篇 向上滑动阅览 壹 化学工程与工艺 (本科学制四年工学学位) 培养目标: 本专业坚持工程教育认证和OBE理念、以新工科建设为导向,卓越工程师2.0培养计划为目标,培养符合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需求,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良好的人文和科学素养以及健康的身心素质,具有较强实践能力、自我获取知识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创新意识,具备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职业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干课程: 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化工分离工程、化工制图与CAD基础、化工设计与Aspen基础、化工仪表自动化、化工过程模拟与优化、化工设备机械设计基础、化工安全与环保、化学工艺学、钒钛工艺学、钒钛资源综合利用、稀土化学、天然气加工工程、石油炼制工程等。 就业去向: 毕业生适合在钒钛稀土化工、石油天然气化工、石墨碳材料、生物医药及安全环保等领域从事生产技术指导、分析检测、技术管理、技术研发、工程设计、贸易销售、技术咨询服务等方面工作。 专业优势: 四川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四川省特色专业建设点 四川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四川省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 攀枝花学院应用型示范专业 师资力量: 现有专职教师25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3人;博士21人,硕士生导师3人。四川省千人计划2人,四川省学术技术后备人选1人,攀枝花市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人;攀枝花学院学科带头人2人、攀枝花学院学术骨干4人、攀枝花学院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 科研平台: 四川省发改委钛材料制备新技术研发中心 细鳞片石墨深加工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攀枝花市化工资源有效利用重点实验室 攀枝花市冶金辅助矿产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 凯盛石墨碳材料有限公司产教融合实验室 攀美科技有限公司产教融合实验室 英玖环境科技(成都)有限责任公司产教融合实验室 60余家大中型企事业单位长期实习实训、就业基地。 科研成果: 现有钒钛新能源材料、化工资源综合利用、多维材料梯度杂化、石墨碳材料研发等科研团队,立项各级各类科研项目50余项,累计科研经费超万元;发表论文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37篇,核心期刊论文43篇。在AdvancedMaterials、ChemicalCommunications等中科院SCI一区期刊发表论文4篇,其中封面论文2篇。 人才培养: 近3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0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27项,校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项,覆盖面60%以上。在全国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化工原理实验大赛、四川省化学实验大赛、四川省环保科普大赛等比赛中获奖80余项,覆盖面40%以上。每年选取优秀学生前往中科院过程控制所、四川轻化工大学等单位联合培养。每年向华东理工、四川大学、重庆大学、暨南大学、福州大学、西南石油大学等、院校输送大量硕士研究生,毕业生考取率25%以上,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 贰 应用化学 (本科学制四年工学学位)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脚踏实地、信念执着、素质优良、崇尚科学,执业能力强,掌握化学、化工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掌握应用化学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具备工业分析、精细有机化学品生产及药物合成与分析等方面的能力,能在制药、化工、材料、环境等领域从事产品和技术开发、分析测试、科学研究及管理等相关工作,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职业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干课程: 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仪器分析、波谱分析、结构化学、精细化学品化学、化工制图与CAD基础、化学反应工程、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工业分析、药物合成、药物分析等。 就业去向: 毕业生适合在石油化工、环保、商品检验、卫生防疫、海关、医药、精细化工、矿厂企业等领域从事相关产品的分析测试、检验鉴定、分析检测管理、检测技术方法研发和管理工作等方面工作。 专业优势: 人才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历年就业率95%以上,考研率全校领先。 师资力量: 现有专职教师18人,其中教授、副教授6人,博士11人,硕士5人,学士2人,行业知名教授、专家3人为兼职教师。 科研平台: 国家钒钛检测重点实验室、细鳞片石墨深加工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攀枝花市民族民药研究所、攀枝花市化工资源有效利用重点实验室。 科研成果: 现有攀枝花市民族民药研究、钛新能源材料、化工资源综合利用、多维材料梯度杂化、石墨碳材料研发等科研团队,近三年立项各级各类科研项目40余项,累计科研经费超万元;发表论文余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40余篇。 人才培养: 近2年,参加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和国家级科研课题的学生人数27人,参加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和省级科研课题的学生人数37人,参加其他项目和课题的学生人数71人,覆盖面约50%。在全国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化工原理实验大赛、四川省化学实验大赛、四川省环保科普大赛等比赛中获奖20余项。每年向四川大学、重庆大学、暨南大学、西南石油大学等院校输送大量硕士研究生,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 叁 环境工程 (本科学制四年工学学位)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脚踏实地、信念执着、素质优良、崇尚科学,执业能力强,掌握环境工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掌握环境工程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具备城市及区域水、气、声、固体废物等污染防治、环境监测与评价以及环境规划与管理相关能力,能在不同行业尤其是化工、冶金、矿业行业从事污染控制与治理、环保工程设计、环境咨询、研发、管理、经营、规划设计、推广、教学等相关工作,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职业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干课程: 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环境工程原理、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水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环境监测、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工业生产及污染控制、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环境工程专业英语等。 就业去向: 毕业生适合在化工、生物医药、安全环保等环境相关领域从事清洁生产技术指导、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环保工程设计与技术研发、污染治理设施管理、环境咨询与规划设计、贸易销售等方面工作。 专业优势: 立足攀西资源综合利用和污染治理采用“多极化”人才培养模式,面向地方和行业需求 师资力量: 现有专职教师14人,其中教授、副教授7人,高级工程师2人;博士8人,硕士5人;硕士生导师1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人,四川钒钛钢铁产业协会专家委员会成员1人,攀枝花市创新领军人才培养对象1人,攀枝花市清洁生产专家库成员2人,环评专家库成员2人,攀枝花市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人。 科研平台: 矿山二次资源综合利用攀枝花市技术创新研究团队 攀枝花市冶金辅助矿产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 干热河谷特色生物资源开发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攀美科技有限公司产教融合实验室 英玖环境科技(成都)有限责任公司产教融合实验室 科研成果: 现有环境污染化学研究团队、资源综合利用研究团队、环境工程与循环经济研发团队、金沙江攀枝花流域生态环境研究团队等科研团队。近年来立项各级各类科研项目3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累计科研经费超万元;发表SCI文章30余篇,授权专利10余项。 人才培养: 近3年来,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20余项,组织学生在中国学生定向锦标赛、四川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四川省环保科普大赛、四川省大学生生物与环境科技创新大赛、中西部外语翻译大赛等比赛中获奖20余项。每年选派优秀学生到攀枝花市环境监测站、菲德勒环境(攀枝花)有限公司、长江水文局、四川攀美环保有限公司等单位进行顶岗实习。每年向四川大学、北京林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贵州大学等、院校输送大量硕士研究生,研究生考取率保持在24%以上,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8%以上。 肆 园艺 (本科学制四年农学学位)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脚踏实地、信念执着、素质优良、崇尚科学,执业能力强,掌握生物学、园艺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掌握园艺学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具备园艺植物繁育、栽培等能力,能在农业及相关领域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其他行政事业单位或相关企业从事园林园艺产品生产、研发、管理、经营、规划设计、推广、教学等相关工作,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职业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干课程: 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土壤肥料学、农业微生物学、农业气象学、园艺植物育种学、园艺植物栽培学、园艺产品贮藏加工学、果树学、蔬菜学、植物保护学、设施园艺等。 就业去向: 毕业生适合在植物栽培、病虫草害防治、食品加工、生态修复等领域从事生产技术指导、分析检测、技术管理、技术研发、园林规划设计、贸易销售、园林技术咨询等方面工作。 专业优势: 四川省教学综合改革“专业群转型发展”试点专业 四川省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实用技能型)专业 攀枝花学院重点建设专业 师资力量: 现有专职教师12名,其中教授、副教授6名,博士8名(含在读博士1名),硕士3名。国内外知名教授、专家为兼职教师。 科研平台: 干热河谷特色生物资源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攀枝花市干热河谷特色生物资源工程技术中心 金沙江干热河谷生态修复与治理创新研究团队 科研成果: 现有干热河谷特色生物资源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攀枝花市干热河谷特色生物资源工程技术中心和金沙江干热河谷生态修复与治理创新研究团队等科研团队,立项各级各类科研项目余项,累计科研经费超万元;发表论文余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14篇,核心期刊论文60余篇。 人才培养: 考研录取率保持在25%以上,为国内知名高校输送大量人才;和攀枝花市农林科学研究院联合培养“卓越农林”人才;2+2的人才培养模式,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园艺专业具有多个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实习、实践课程丰富;园艺专业开设了园艺和园林两个方向,学生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自行选择。 伍 生物工程 (本科学制四年工学学位)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脚踏实地、信念执着、素质优良、崇尚科学,执业能力强,掌握生物技术与工程及其产业化科学原理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掌握生物技术、生物工程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具备在生物工程领域从事原始性创新、生产与管理和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与应用的能力,能在生物工程领域从事生产、管理、设计和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等相关工作,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职业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干课程: 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化学分析、物理化学、化工原理、现代生物学基础、生物工程设备、专业英语、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物反应工程、生物分离工程、生物仪器分析、现代生物技术、现代食品发酵技术等。 就业去向: 毕业生适合在生物制药、基因检测、食品安全、生物发酵、水处理、生物新能源等领域从事生物产业化生产技术指导、产品质量控制、生物技术管理、生物新产品研发、贸易销售等方面工作。 专业优势: 攀西地区唯一生物工程专业 立足攀西康养、特色生物资源的地方特色专业 师资力量: 现有专职教师15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0人,博士12人,硕士3人,业内知名教授、专家13人为兼职教师。省级人才1人,市级人才13人,具有海外学习经历的博士3人。 科研平台: 干热河谷特色生物资源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攀枝花市干热河谷特色生物资源工程技术中心 攀枝花市民族医药研究所 科研成果: 在利用干热河谷特色生物资源和气候条件方面立项各级科研项目50余项,其中省级重点项目2项,国际合作项目1项。发表论文百余篇,获专利十余项。教师获轻工业学会科技奖项2项(省部级)。 人才培养: 近3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9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4项,校级及其他项目31项,覆盖70%以上学生。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获奖人数逐年攀升。实行企业锻炼模式,学生毕业环节可在大型企业科研院所进行6个月的实习锻炼。考研率历年稳居前三,为“”、“”高校输送大量人才,就业率始终保持95%以上。 陆 食品质量与安全 (本科学制四年工学学位)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脚踏实地、信念执着、素质优良、崇尚科学,执业能力强,掌握食品质量控制和安全检测的科学原理,掌握食品生产加工流程与质量安全政策法规等基础理论和技能,具备在食品工程领域从事原始性创新、生产与管理和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与应用的能力,能在食品的生产、加工、流通、检验机构、认证机构、监督管理部门及科研院所等有关部门从事食品生产管理、分析检测、质量控制、检验检疫、安全评价、监督管理、产品销售、技术开发、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等相关工作,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职业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干课程: 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仪器分析、波谱分析、结构化学、精细化学品化学、化工制图与CAD基础、化学反应工程、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工业分析、药物合成、药物分析等。 就业去向: 毕业生适合在食品生产企业、食品流通企业、食品检验机构、食品监督管理部门和科研院所等相关部门从事食品生产管理、分析检测、质量控制、安全监督管理、产品销售、新产品技术研发等方面工作。 专业优势: 立足攀西康养产业、特色生物资源的地方特色专业。 师资力量: 现有专职教师12人,其中教授、副教授7人,博士8人,硕士4人,业内知名教授、专家为兼职教师。 科研平台: 干热河谷特色生物资源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攀枝花市干热河谷特色生物资源工程技术中心 攀枝花市民族医药研究所 科研成果: 近年来,学院教师依托干热河谷特色生物资源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及教师成立的公司,承担省市级各类项目余项,开发出芒果系列养生产品、野坝子茶系列饮品、石榴系列果酒及红球藻系列保健品等产品。 人才培养: 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与20余个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建立了实习基地。 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 招生篇 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年拟招生专业 注:以上数据最终以四川省教育厅考试院发布的数据为准。 咨询电话及网址 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