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4-22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北京中医白癜风医学研究院怎么样 http://m.39.net/pf/a_4525438.html

从成都到攀枝花,至今未通高铁。听当地司机介绍,由攀枝花至昆明的铁路复线预计今年下半年通车。这条预计年正式成型的成昆铁路复线,也是攀枝花自“三线建设”以来的变革之路。

因此,当记者辗转14个小时来到攀枝花市实验学校,不禁在想,是什么样的力量能使这所学校突破交通不便、资源稀缺之困,成为当地“素质教育窗口”,更是以“阳光教育”享誉攀西,成为《中国教育报》盛赞的“西南教育新品牌”?

当郭光恒校长带领记者参观一番校园后,这个疑问被打消了。国学广场、艺术长廊、3D打印、车床创意加工实验室……到处都活跃着孩子们阳光成长的身影,这所地处西南小城的学校,处处体现着超越性的办学思维。

正如郭光恒所说,要让“每一个生命充满阳光”,要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自己的主角。这是无论处于哪个地区的学校,都要面对的普遍问题。而对攀枝花市实验学校,这首先是一群教育人超越自我的故事。

1

“像针一样突破”

回忆当初调任实验学校时,郭光恒用了“突破困境”“艰难复兴”来形容当时的变革。其中最重要的突破口,就是提升教学质量,注入办学活力。

所谓“突破”,其实是“不得不变”。年,郭光恒受命成为攀枝花市实验学校校长,与此前在攀枝花市第三高级中学校所任年级主任一职相比,面对的学生数量从人迅速扩大至人,但这还不是最严峻的考验。

在接手学校之初,郭光恒内心即有一种深刻的责任意识,他常说一句话,“教育者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学校为市直属九年一贯制学校,坐落于攀枝花中心区域,自年建校始,已有近40年历史。

年,正如攀枝花蓬勃发展的经济一样,学校的学生人数也在不断增加,如何才能不辜负家长的信任?用他的话来说,“孩子们的父母都在为攀枝花发展而努力,我们的责任就是办好教育,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必须要成为这个地方的窗口学校。”

而最现实的问题是,学校此时已走入了改革关键点。当时实际情况是全校仅有60余人能升入当地省一级示范性高中,参考人数为人。郭光恒不无忧虑,“十分之一。这必然影响学校口碑,进而造成信任缺失,生源流失,恶性循环。”

郭光恒谈到当时的状态,“很着急,压力很大”。当时,所有学生的成绩都在他一个人的电脑上,从分析数据到指导课堂教学,亲力亲为。甚至不顾情面,开教职工大会,将教学成绩不理想的老师挨个点名,充满“火药味”。

“教学”成为了所有工作的重心,他对老师们讲,“集中精力做一件事,像针一样突破,而不是拳头”。

眼前的郭光恒气质儒雅,很难想象,实验学校是如何“闯”过那段艰难时期的。“再不‘变’,就活不出来了。”

经典诵读则成了注入办学活力的突破口。学校为一至五年级学生选择了《三字经》《千字文》《笠翁对韵》等蒙学经典,六年级则读诗经、唐诗宋词等,看上去是宏大的设想,实则切入点极小,郭光恒算了一笔账,“每篇文章只有字,哪怕每天读10个字,一年下来,除开寒暑假,至少也有字以上。”

诵读时间相对固定,对于老师来说,有利于快速形成教学常态。学校推行经典诵读时,正逢国学大赛风靡全国,学校便组织参加各种国学比赛。年,学校在全国国学知识竞赛中获先进集体奖,“那时候大家精神就有点起来了”。

以此为撬动点,教学活动不断丰富起来。除诵读外,老师们不断去寻求更有趣的授课方式,诸如“飞花令”“诗歌传唱”等等,一时间,学校阅读氛围转浓。

经典诵读成为注入办学活力的突破口

现如今,《三字经》《千字文》《论语》诵读等校本课程逐步成型,红领巾国学社团已成为全国优秀社团,而校园浓郁的文化建设与卓越发展,更是为学校赢得了年首批“全国文明校园”的称号。同年学校还荣获CCTV“青少年国学大会”全国总决赛城市对抗赛冠军。年,学校又被四川省精神文明办公室授予“四川省经典诵读传习基地”称号(全省仅10所)。

郭光恒说,“推行经典诵读,对孩子成长有着重要意义,目前的情况是不仅没有加重孩子负担,而且让我们的孩子更有内涵,更加自信,一系列荣誉的取得,就是最好的见证。”

但在郭光恒看来,经典的介入,不止是简单的掌握文化知识,更是为孩子成长植下鲜明的中国根基。

他谈及自己的切身体会,彼时女儿在实验学校读二年级,一次他出差回家,妻子问女儿最想对爸爸说什么,孩子带着稚气,背起了《弟子规》:“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说自己好想爸爸,今后一定要做一个在家孝敬父母,在学校认真学习的好孩子。经典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力让郭光恒十分欣慰。

这让郭光恒再次坚定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我们中国延续几千年,为什么幼儿开蒙时期要读经典?”在他看来,经典诵读就是直指阅读的核心,在孩子们心中植下智慧的种子,对人的生命质量产生深远影响,“不需要过分讲解,因为教育不是灌输,而是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自然的理解”。

这对于之后“阳光教育”的形成,更像是一个引子。年,学校提出创办“阳光校园、书香校园、成功校园”,其中,“书香校园”就发源于此。更深的影响是,郭光恒对“阳光教育”本质的理解,“以人为本,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