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8/12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近年来,攀枝花市仁和区大田镇坚决把乡村治理作为乡村振兴的“第一抓手”和“最大引擎”,围绕“产业兴旺是重点,生态宜居是关键,乡风文明是保障,治理有效是基础,生活富裕是根本”,构建“”治理体系,推动基层治理和乡村振兴深度融合、齐头并进,做到治理强、发展强,奏响了乡村振兴进行曲。

“1”个“能人”带富一方。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大田镇坚持“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充分发挥乡土人才优势,续足基层治理“源头活水”。一是配强领头雁。坚持党建引领,选优配强36名村(社区)“两委”干部,村主要负责人认真履行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三个一肩挑”工作职责,把党的领导贯穿村级治理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二是抓好主力军。注重人才队伍培养,以“理论学习+技能培训+外出考察”、“田间课堂+庭院课堂+云端课堂”等方式,有效提升村组干部、致富带头人的能力,现有致富带头人人,“三型”(带头型、技术型和服务型)党员名,设立“党员示范岗”“党员示范种植田”“党员示范农家乐”,充分发挥党员的示范带动作用。三是选优后备军。通过个人自荐、群众举荐、摸底排查,从种植大户、外出务工返乡人员、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中选出49名后备干部,以传帮带、岗位锻炼、谈心谈话方式培养,破解了村组干部“青黄不接”难题,为乡村发展注入新动能。

“3”治融合走活乡村治理“一盘棋”。一是自治增活力。坚持让老百姓自己“说事、议事、主事”,村党支部带动村民委员会、红白理事会、乡贤理事会、“五老”服务队等村民自治组织积极参与乡村治理,以《村规民约》为准绳,化解各领域的矛盾纠纷。通过“村两委+党员+村民”的方式,群众自发组织成立了志愿服务队和义务劝导专班,有效解决了石榴交易市场“无序竞争价格乱象”等问题,村民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服务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与水平不断提升。二是法治强保障。由村组干部、网格员、志愿者组建法律宣讲队伍,走村入户讲法普法;全面推行“一村一法律顾问”“一村一辅警”机制,依托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机制,主动收集问题、建立台账、限时销号,全覆盖排查解决纠纷;深入开展“八五普法”“法律七进”等工作,利用移动投影仪播放各类宣传片余次,村民法治意识显著提升。三是德治美民风。赓续红色基因,重塑精神信仰。打造党史学习教育现场教学点、村史馆,用时光轴串联石榴产业发展历程,记载党支部带领村民取得的各项荣誉。在村史馆里广大村民找到了乡愁,品味着幸福滋味,通过忆苦思甜,思想得到转变,积极参与各项建设,形成了“乡村美、邻里和、家风好、治理稳”的浓厚氛围。

“1”幅产业图激活乡村振兴“一汪春水”。一是党员带头示范,石榴质量提升。依托“三型”党员,开展“田间课堂”,为果农提供技术服务,解决种植难题,实现石榴增产增收。二是探索创新发展,石榴营销拓宽。依托大田镇联合体公司,探索“公司+农户”的“1+N”发展模式,由党员带头加入公司会员,引导果农开展标准种植,通过公司统筹对接农资企业和销售渠道,生产成本降低,销售多元化。通过开展“多子多福·喜上添喜”石榴树认领活动,深挖“攀果”品牌内涵,增加品牌附加值,发挥远大于“1+1”的倍数力量,实现增收。三是开发丰富业态,农文旅融合发展。充分挖掘特色农耕文化,依托村史馆及周边配套的农家乐、采摘园等,结合大田会议纪念馆等红色旅游资源,形成“赏石榴花、摘石榴果、品石榴宴、听红色故事”的新业态,通过发展城市近郊休闲游,实现将产业发展红利转化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催化剂”,蓄积起乡村产业振兴的新动能。(李雨萌)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