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灰萝卜日记》的缘起04:10来自千丘生 人类幼崽总是充满问号,他们一般都会问起这么一个问题:“老爸老妈,你们的童年是怎么样的啊?” 对于不敷衍的父母,绝不会三言两语打发了去,但是掰开了揉砕了去讲,那也是很费神的事。我的儿女也曾好奇心爆棚,刨根问底提出了许多具有普遍性的问题: ——爸爸,您小时候的小名叫什么? ——您小时候的好朋友是谁?你们玩些什么游戏? ——您小时候在乡下干过哪些农活?累不累? ——您小时候吃过哪些零食?觉得什么最好吃? ——您小时候的学习成绩怎么样? ——您小时候的理想是什么? ——如果您生病了怎么办? ——如果您犯错了怎么办? ——您小时候最有趣、最难忘的事是什么? …… 幸好,我保存了一些童年日记,如果不凭借这些日记,有些童年往事还真的记不得那么真切了。 这些日记几经辗转,已不那么完整了,有的写在捡来的处方笺上,有的写在哥哥姐姐们用剩的笔记本上,还有的零零星星写在假期作业本上或者老师给的多余的备课本上,当然也有少部分是我的专属日记本。这些日记本,多数得用母亲做布鞋的针线缝缀一下,才会牢靠一点。 我的童年日记,针线缝缀,杂牌合影。我是70后,我的有记忆的童年掠过年代。那些天真的记忆,印刻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靠近贵州的一个叫“新场”的山区。那里有众多的土家族,但已高度汉化,不比聚居的苗族那么特性明显,而嫁到我们那里的苗家女子倒是不少。 我出生那天,是农历七月二十六,天气晴好,母亲仍在生产队的棉花田里干活。中午时分,就有人问母亲去哪了,一位姓龙的苗族妇女组长就回答“回家生产去了”。这位妇女组长敢作敢为,很有正义感,她还抽烟,很有个性,曾经为我们家提供过很多的帮助。 有位叫“石伯娘”的苗族妇女,前来家里为母亲接生,她有特别神奇的苗药,产妇服用后不会落下什么“月子病”。石伯娘是我们那里远近闻名的大好人,她接生几乎不收人情,有时还会馈赠给实在困难的人家一点财物。石伯娘通常只在主人家喝点凉水冲甜酒之类,就算领情了,在我们家,她就是这么领情的。 许多年以后,面对秋日阳光下的棉花田,我会置身VR般,想起母亲挺着孕肚,在棉花田里干活的那个遥远的上午。我也曾询问,母亲也就回答:当时干的活其实很轻松,就是摘去棉花树上的叶子,为的是不让叶子遮挡太阳,而使棉花果接受更多的光照;再就是防止干枯的叶子碎裂后,沾到已经绽开的棉花上。 呱呱坠地的我,在我们这一支田姓家族里属“宏”字辈。父亲就取“辉耀门庭”之意,在家里的生庚书上记下了:次子宏辉,小名耀庭。写的是宏伟的“宏”。但是,上学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我的名字都被写成“田红辉”,绞丝旁的“红”,至今也就成了我户口上的“曾用名”。 父亲在生庚书上的记录宋代御赐“官府田”十个字辈也是对联“耀庭”这个小名几乎没有人叫过,后来我还是使其派上了用场——在某些场合,我的简介是这么写的:田宏辉,字耀庭,号湘西千丘生…… 我出生那一年的春天,父亲在庭院里栽下了一棵后来长得十分茂盛的柿子树,庭院里先前还有一棵大梨树、一棵铺展得很开的葡萄树和为葡萄架作支撑的两棵白杨树。父亲起个“耀庭”的小名,可能也是寄予我如这些茁壮之物一般“辉耀庭院”吧! 大约是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在我家庭院里拍了一张照片,可以看到庭院里的树。当时,我应是刚从山上砍柴回来,那担柴还躺在我的身后呢。至于拍照的缘由,是因为大舅舅全家从四川攀枝花来探亲,于是约了照相师傅来拍合影。那年月,照相是个隆重的大事情!何曾料到呢,多年后,我经营的就是包括了摄影摄像的影视传媒公司。 我最早的相片之一,怀念老家庭院里的树我出生的那个年月,因为粮食不够吃,人们就用灰萝卜拌饭充饥。于是,我得了个谐音的小名,叫“灰萝卜”。 据说,当年那种没有经过改良的灰萝卜,个头很大,但十分寡淡,没什么质地和嚼头,也没什么营养价值,纯粹只为充饥。现在,改良后的灰萝卜,好像很受追捧。 由“灰萝卜”还衍生了我的其他小名,亲戚长辈们常常叫我“灰崽”,更年长一点的老人叫我“灰灰”,村里也有人诙谐地称呼我为“灰氏”。 随着温饱的好转,也随着我逐渐长大,“灰萝卜”这个小名慢慢地就没什么人叫了。 如今,在这学习、生活了二十多年的第二故乡——长沙,差不多只有一个人还在叫我“萝卜”,那就是我的爱人欧阳静。家中我的很多物件上,都贴有爱人亲笔手写的标签。 欧阳静手写标签,泛着我的童年记忆相恋时,欧阳静戏说她不是地球人,而是来自“亚利安星球”。我们当年的婚礼主题是“静襄辉映”,我们还一起原创了一首婚礼主题歌,叫《靠航》。歌词中为了配称“亚利安之星”,我就诌了个“湘西土家之子”的唱词。所以,《灰萝卜日记》副标题里的“湘西土家之子”仅仅是源于一句歌词而已。 我和爱人共同创作的婚礼主题曲我一直忙碌在传媒领域,为政企提供了许多的文化策划和宣传制作,而为我自己的人生写说明书,这算是头一回。名为“说明书”,实质也就是回答涉及我小时候的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大体上是有趣的、好玩的、充满乡土气息,甚或闪耀着童话般的光芒。 每次回到故乡,总会涌起快意和欣喜,也总是“别梦依稀惆怅多”。近来最为惆怅的,可能就是因为叫过我小名的长辈越来越少了。乡愁何在,小名即是!试问诸君,是否还有人依然记得和呼喊你的小名或乳名呢? 回到故乡,有时望见的是空寂……有时,我也想问问自己:童年时为什么会写下这么些日记,是什么动力,又是什么机缘?童真视角的所见所闻,那时那刻的心思究竟如何?而将来,这些日记又会消散在天地宇宙的哪个角落? 太多感慨,一言难尽;心之所向,无远弗届。我们真正要怀念的童年,其实并不遥远。 欢迎走近《灰萝卜日记》,领略别样的山乡往事! 关于作者: 田宏辉,字耀庭,号湘西千丘生,土家族。策划、编导、动画出品人,“千丘影视动画”“千丘说”“灰萝卜系”等文化品牌与IP创始人。写作戏言:良田千丘,看见人性生长,看见您的分享与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