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攀枝花地名故事》之拉鲊古渡奔腾咆哮的金沙江在攀西地区的崇山峻岭中逶迤东流,在流经攀枝花市仁和区大龙潭彝族乡拉鲊村附近。由于此段山势平缓,地衍波平,形成了天然的渡口,很早以前,当地村民用木船摆渡,使这里成为了攀枝花连接凉山的重要通道。因渡口位于大龙潭彝族乡的拉鲊村,人称拉鲊古渡。蜀汉建兴三年(公元年),诸葛亮率西路大军南征,“五月渡沪”就是从拉鮓渡江的。 金沙江两岸嶙峋峭拔,江流汹涌澎湃,造成了一种峥嵘、苍劲的磅礴气势。蜀汉时,金沙江从小鮓石到屏山县一段称沪水。古时的沪水到处是险滩暗礁,江水湍急,乘木船过江,时而船身置于浪谷,时而船身被抛上浪峰,令人惊心动魄。诸葛亮南征孟获选在拉鮓过江,不仅因为拉鮓是古南丝绸之路上的蜀滇古渡,水流稍缓,更重要的是此处自古为兵家必争之要津,从拉鮓过江后,河滩开阔,山势平缓,便于结集军队,利于军事行动。 拉鮓是大龙潭乡的最低点,属低旱河谷,林木稀疏,炎阳似火,酷热难当。诸葛亮《出师表》所提到的“五月渡沪,深人不毛”,以及李白的“渡沪及五月,将赴云南征”,白居易的“闻道云南有沪水,椒花落时瘴烟起,大军徒涉水如汤,未过十人二三死”,清人刘荣甫的“汉家先后收南土,舟揖俱从此渡来”等诗句,都是说的从拉鮓横渡金沙江的情况。的确,古之拉鮓,已属穿边绝域,拉鮓渡口瘴疫流行,荒烟客恨,历来被视为畏途。明代乌蒙宣尉李京过拉鮓登上望江岭赋诗《金沙江》云:“雨中夜过金沙江,五月渡沪即此地。两岸峻极若登天,下视此江如井底。三月从头九月尾,烟瘴拍天如雾起。我行适当六月来,王事役人安敢避。来从滇池至越西,畏途一千三百里……” 从拉鮓渡江后,沿丝路古道顺山谷登山,就到了望江岭(海拔米),为南征蜀军营盘山,占领望江岭居高临下,可扼守渡口,随时监视渡口动向。岭上青翠葱绿,古木茂密,蔽日荫天,枯藤盘绕,怪树丛生,长风浩荡,奇花异草不时传来幽香,步入其中,凉意袭人。下视金沙江如练,从万千山峦间蜿蜒而来,曲曲折折,明灭可见,在望江岭下留下深情的一吻,尔后扬波东去。 遥想诸葛当年被这幽雅的环境和秀丽的风光所陶醉,款步下山,见格地村后有一高数丈的青色蹲蛙石,不禁欣然命笔,写下了“可以栖迟”四个大字,命匠人刻于石上,字大33厘米X28厘米。按两汉“迟”字的解释,其意为登山后可以在此停留等待。此四字经过岁月的风雨和文化大革命的人为毁坏,字迹依然清晰,可谓笔力千钧,流传千古。 仁和区境内金沙江上的拉鮓渡口,古往今来,一直是四川通往云南的必经之渡口。秦帅司马错、出使西汉的掸国使者师会、东汉将军刘尚、蜀相诸葛亮、成汉帝李骏、唐将赵孝祖、南诏王蒙归义、宋代探险者杨佐、元代从威尼斯来的马可·波罗、明代的四川状元杨慎、旅游家徐霞客、张献忠靡下大将刘秀、清将赵良栋等历代名人均从此渡江入滇,并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诗文。千百年来,多少墨客骚人在此凭吊古今,揽丝路之风云,寄怀古之幽情。故南丝路不仅是一条商道,也是一条驿道,“三春边地风光少,五月渡泸瘴病多”等诗句,便是拉鮓古渡的写照。 上世纪60年代,攀枝花钢铁基地选址和建设初期,首批进入攀枝花的建设者和中央领导邓小平等同志,都是从拉鮓过江的。年后,仁和区把拉鮓古渡开发为旅游景点,丝路古渡,得以焕发光彩,岸边的高大的攀枝花开得火红,浩浩金沙江依旧是水拍云崖,川滇国道要津上的拉鮓轮渡显得更加繁忙。在拉鮓渡口寻觅古迹,思古之幽情油然而生。古渡新姿,天堑通途,金沙江干热河谷奇特的风光,别致的风景,都给人以新奇的感受。 来源:《攀枝花地名故事》 本文编辑:袁艺蒲萍黄薇为王川 新闻爆料和投稿:您可以通过(1)点击本文标题下方的蓝色小字“攀枝花广播电视台”→治疗白癜风医院怎么样安徽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