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 攀枝花位于金沙江畔,原名上、下坝村,形成于清朝同治八年(年)前后,因村口有一株古老而高大的攀枝花树,遂称“攀枝花村”。 “攀枝花”村名最早见于地图是年4月出版的《宁属各县(盐边县)概况资料辑要》。同年6月,地质学家汤克成到攀枝花村调查,年提交《西康省盐边县攀枝花及倒马坎铁矿地质报告》,这是官方第一次获得发现攀枝花铁矿的信息。 新中国成立后,年第一次地质普查确认攀枝花及其周围地区有大型铁矿。年2月27日,地质部党组书记、常务副部长何长工向毛主席汇报地质普查情况,提到了“攀枝花式铁矿(含钛钒磁铁矿)”。同年3月,地质部部长李四光向毛主席汇报工作时提出,在金沙江畔攀枝花找到了大型铁矿。 年3月21日,毛主席在成都会议上签发冶金工业部部长王鹤寿关于《钢铁工业的发展速度能否设想更快一些》的报告,批准了开发攀枝花的设想。 年2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成立攀枝花特区。3月4日,毛泽东主席在冶金部部长吕东、攀枝花特区总指挥徐驰呈送的《加强攀枝花工业区建设的报告》上批示:“此件很好。”由此,攀枝花市将这一天定为“攀枝花开发建设纪念日”,亦即攀枝花建市纪念日。 年4月22日,为了便于保密,国务院下发《关于攀枝花特区更名问题的批复》,同意将攀枝花特区改名为渡口市。 年1月23日,经国务院批准,渡口市更名为攀枝花市。 文化遗存 青铜时代的代表性文化遗存是各种类型的青铜制品。在攀枝花市所辖盐边县、米易县和仁和区,先后收集到近20件青铜器。它们多数出土地点明确,为古代墓葬之随葬品。发现的青铜器大都是生产、生活中的实用器物,可分3大类,兵器类有铜剑、铜矛、铜戈、铜钺,工具类有铜斧、铜刀、铜锄,装饰品类仅见铜手镯,其中兵器数量最多。青铜器的冶铜铸制工艺成熟、纹饰特征突出,显露出十分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器形90%与滇西地区青铜器类似,文化面貌一致,表明活动在攀枝花境内的山地民族同滇西主体民族系同一民族集团成员。少数有明显蜀文化特征的青铜器,系受蜀文化影响产生的仿制品。这批距今两千多年(相当于中原战国~西汉时期)的青铜文化遗存,确立了攀枝花青铜时代历史。文化内涵出现不同文化因素交汇现象,反映了古代滇西与蜀地民族长期存在的经济、文化交往,也是滇、蜀古道沟通的重要例证。因此,在金沙江中游青铜文化研究上有着重要作用。 自然资源 国土资源 年,攀枝花辖区面积.平方千米,全市地土面积.平方千米。其中农用地约万平方米(耕地保有量为万平方米);建设用地约万平方米;未利用地约万平方米。 水能资源 攀枝花水能资源丰沛,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9万千瓦以上,可开发量达到.4万千瓦,年装机容量约万千瓦。攀枝花地区水能资源分布集中,主要分布在过境的金沙江、雅砻江,以及支流安宁河、永兴河、藤桥河。 矿产资源 攀枝花市已探明铁矿(主要是钒钛磁铁矿)71.8亿吨,占四川省探明铁矿资源储量的72.3%,是中国四大铁矿区之一;伴生钛资源储量占全国的93%,居世界第一;伴生钒资源储量占全国的63%,居世界第三。探明石墨资源储量全国第三。经过多年开发利用,截止年末,全市钒钛磁铁矿保有资源储量66.4亿吨,其中伴生钛矿(TiO2)4.3亿吨,伴生钒矿(V2O5).3万吨;钴查明资源储量2.7万吨,此外还伴生有铬、镓、钪、镍、铜、铅、锌、锰、铂等多种稀贵金属;非金属矿产中,煤炭保有资源储量3.4亿吨,晶质石墨保有资源储量.2万吨,苴却石保有资源储量.5万吨,溶剂石灰岩保有资源储量3.4亿吨,冶金白云岩保有资源储量.5万吨,耐火粘土保有资源储量.8万吨,硅藻土保有资源储量.6万吨,花岗石保有资源储量万立方米。 旅游资源 攀枝花市先后获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自驾游目的地试点城市,入选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被纳入中国大香格里拉旅游推广联盟,是大香格里拉和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城市。 “花是一座城,城市一朵花”、“阳光花城康养胜地”、“孝敬爸妈,请带到攀枝花”等城市宣传语正广为传诵。这里有高峡平湖的水墨二滩,有神奇疗养保健功效的红格氡温泉,有绚丽索玛花海的格萨拉,有万亩三角梅怒放的阿署达花舞人间,有米易国家级皮划艇竞训基地,有镌刻三线建设历史记忆的大工业,还有42个民族积淀的多元文化。每年举办欢乐阳光节、米易迷昜灯会、索玛花节、芒果节等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是田园休闲度假的上佳之选,是户外运动健身的理想之地,更是阳光生态康养的旅游胜地。 经济发展 年,攀枝花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6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4.25亿元,增长4.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9%,拉动经济增长0.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35亿元,增长8.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2.7%,拉动经济增长5.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08亿元,增长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5.4%,拉动经济增长2个百分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增长7.8%。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3.4:71.4:25.2调整为3.4:70.5:26.1。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12亿元,增长8.5%,占GDP的比重为49.5%,民营经济对全市经济的贡献率为51.7%。 年,东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04亿元,增长7.2%;西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1亿元,增长7%;仁和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8亿元,增长9%;米易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09亿元,增长10%;盐边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07亿元,增长8.5%。 对外经济 攀枝花市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2亿元,增长4.1%,其中:国内省外到位资金.21亿元,增长0.7%;省内到位资金.01亿元,增长14.8%。进出口总额万美元,下降18.1%。其中,出口总额万美元,下降37.0%;进口总额万美元,增长92.4%。 宜居环境 居住条件 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5.05平方米;95.6%的城镇居民家庭拥有自有房屋产权;93%的城镇居民家庭住进单元房。 社会保障 年,攀枝花市参加养老保险的人数43.17万人,减少2.5万人;参加医疗保险人数60.49万人,减少2.7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9.53万人,减少1.5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20.95万人,增加0.19万人;参加生育保险人数21.26万人,增加0.2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7%,比年增长0.09个百分点。 全市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人,减少人;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人,减少人;社会救济对象人数人。全市拥有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80个,床位张;社会福利院6个,床位数张;敬老院24个,床位数张。 环境保护 攀枝花市“五创联动”取得新成效,生态城市创建取得阶段性的成果,80%的县(区)达到生态县(区)建设标准。64项国家园林城市创建指标全部达标,已申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40项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指标全部达标。第二轮国家卫生城市复审工作如期完成。“阳光花城·康养胜地”品牌效应进一步凸显,入选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荣获中国智慧城市创新奖。全市单位GDP能耗下降9.76%,降幅居全省第二;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位居全省第一。森林覆盖率60%。 卫生、体育 医院、卫生院73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6个,妇幼保健站6个。医院、卫生院技术人员人,其中:执业医师人,注册护师、护士人。年末卫生机构床位数张,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5.41‰,产妇住院分娩比例99.92%。 年,全市拥有体育场(馆)8个,各级体育社会团体33个,全民健身路径条,社会体育指导站个。全市各类运动队夺得省级比赛金牌55枚、银牌51枚、铜牌37枚。全年举办次全民健身活动,参加活动人数10万人次。 陕西省川渝商会于二00五年四月成立。现有会员余家,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能源矿产、节能减排、电力、环保、建筑劳务、餐饮酒店等30多个行业。商会会员在陕先后投资项目多个,投资金额千亿余元;为会员维护权益余起,挽回经济损失多万元;资助公益事业多万元。商会先后通过投资公司、小额贷款公司、银行等金融部门,为会员直接、间接融资5亿多元。多年来,商会着力打造内涵型、责任型、创新型、服务型和、爱心型“五型”商会,多次获得全国工商联和陕川渝三省市政府、部门多项奖励,为驻地和家乡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会长:陈高志 常务会长兼秘书长:杨继坤 入会 -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