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建校校园全景图 根据四川省委、省政府的安排,攀枝花市建筑工程学校(后文简称“攀枝花建校”)自年和年分别承担藏区和彝区“9+3”免费教育计划的工作。十年来,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学校全体师生上下同心,齐心协力,科学规划,严格管理,坚持“养成教育+成功教育”的培养模式,实施“三化互动”(即常态化管理、人文化关怀、个性化教育)的工作措施,以期培养出“德高技强、全面发展”的优秀毕业生。 十年过去了,攀枝花建校“9+3”工作硕果累累,不仅实现了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能就业、可升学”的工作目标,学校还先后荣获“四川省藏区免费中等职业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学校”“攀枝花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等称号,并且成功创建为第二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 十年耕耘,攀枝花建校的“9+3”工作究竟有何特色? 1 加强组织保障,建章立制促长效 年,首批“9+3”学生入校,攀枝花建校成立了“9+3”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负责全面工作。领导小组下设“9+3”办公室和五个工作小组,包括教育管理小组、教学管理小组、生活服务小组、实习就业工作小组和督导工作小组,形成了从领导小组到各职能部门、专业教学部、班主任、任课教师、驻校教师以及宿舍管理员、门卫等全员齐抓共管的“9+3”工作机制。 教学楼 为推动“9+3”工作顺利开展,学校先后出台了《“9+3”免费职业教育计划实施管理办法》《“9+3”学生交通费报销管理办法》《“9+3”学生党员发展工作计划》《攀枝花市建筑工程学校党员、领导干部结对联系“9+3”学生实施意见》《“9+3”学生周末管理制度》《中职“9+3”个性化培养实施方案》等,从制度层面确保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此外,为确保经费充足,攀枝花建校将“9+3”工作相关经费列入专门预算,专款专用,科学安排,合理使用。比如,床上用品和实习实训服装等生活物资采购、生活补助发放、交通费用报销、驻校教师工作津贴、组织学生开展活动等,学校在经费上给予充分保障,确保工作正常开展。 2 坚持育人为本,常态化管理促发展 对于“9+3”学生的管理,攀枝花建校坚持“一视同仁”的原则,将“9+3”学生与内地学生编入同一班级,实现共同管理、共同教育。学校领导小组每学期召开会议,总结前期工作经验,部署新学期工作计划;“9+3”办公室结合工作实际,每月召开学生大会,实行月度总结,通报工作情况,调整工作措施;教学部结合学生表现,每周五下午集中进行周点评,对学生本周表现进行分析,纠偏扬长,强化常规管理。 鲁班雕塑 不仅如此,学校坚持将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遵纪守法教育、文明行为教育、感恩励志教育和“三禁两不”“十不准”教育以及校纪校规教育贯穿整个常规教育的始终。组织开展《学生自律承诺书》《致家长的一封信》的签名活动,通过家校联动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一对一帮扶,对优秀学生给予更大的展示平台,做到分层指导、宽严适度。学校一方面要求优秀学生做好表率,鼓励他们积极入党,另一方面激励学生相互监督,结对帮扶,共同进步。 结合“9+3”学生党员和团员培养和发展计划,学校定期组织党团知识培训,鼓励学生提交入党或入团申请书,针对品学兼优的好苗子,学校给予重点培养,切实做好学生的组织发展工作,实现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组织协调能力。 年元旦晚会 年秋季运动会 目前,攀枝花建校“9+3”学生干部遍布学生会、校团委、宿舍自主管理委员会、班委会和社团等群团组织。在先进团队的带领下,“9+3”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幅度提高,组织协调能力也得到提高。除此以外,校内还组建了“藏画社”“雪域梦翔舞蹈社团”等组织,为“9+3”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自我展示平台,同时也促进全校师生增强对多元化民族文化的了解。 3 情系学生,人文关怀显真爱 为更好地帮助“9+3”学生成长成才,攀枝花建校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设身处地地关爱“9+3”学生。每年开学,学校组织新入校的“9+3”学生到攀钢、欧方营地、阿署达彝家风情村寨、攀枝花中国三线博物馆等地参观游览,让学生了解和走进攀枝花。 学习之余,学校为“9+3”学生提供体贴入微的生活服务。酷暑夏日,学校为学生准备免费的绿豆汤,清热消暑;周末安排特色伙食,增加牛羊肉等品种,让学生感受到家乡的味道;严寒冬日,学校为“9+3”学生购买保暖衣、运动外套等。每年寒暑假,为保证学生平安回家,对居住在木里县和西昌市的学生,学校包车返程,对其他地点的少量学生,学校统一购买汽车票,组织学生回家。开学后,学生自行返校,学校根据有效凭证为学生报销乘车费用。 师资上,学校选调一批优秀教师担任“9+3”班级的班主任,通过班主任、生活老师和驻校老师细致入微的关怀,“9+3”学生朝气蓬勃,懂得感恩,不仅从老师身上获得了亲人般的温暖,还与在校老师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艺术文化墙 建筑文化墙 “一人成才,全家脱贫。”攀枝花建校深知学生“能就业、就好业”的重要性,高度重视“9+3”学生的实习和就业,切实从五个方面做好指导和教育工作:一是加强学生实习和就业前的指导,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就业培训和技能强化工作,让学生树立牢固的“先就业、后择业”观念;二是健全顶岗实习工作机制,先了解学生的就业意向,再向其推荐优质岗位。实习期间,以校本管理为主,在实习学生相对集中的地方,派带队教师集中管理,把每个学生编入团支部,每天严格查寝和考勤,确保安全实习、稳定实习;三是班主任和驻校老师随时跟踪学生情况,及时与企业沟通联络,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四是确保学生充分就业,对愿意留在实习单位的学生,积极与企业沟通,帮助学生留下来,对实习分流的学生,根据其意愿,指导其落实就业岗位,对失业的学生,及时报送教育体育局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相关部门,助其再次就业;五是做好公招、应征入伍和高职单招等非就业学生的升学指导和培训辅导工作,对自主创业的学生,积极帮助落实扶持政策,及时给予跟踪指导,如有需要,及时安排再次就业。 4 因材施教,个性化教育强素质 因地理条件的限制,“9+3”学生大多在周末和节假日期间不能回家,考虑到传统的教育模式针对性不够强,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就业指导的优势不够明显,学校从年起以课题研究的高度来推进个性化教育工作。学校领导班子希望通过个性化的教育,一方面提升“9+3”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另一方面还能兼顾升学、就业和公招学生的不同需求,弥补常态化教育的不足。 为此,学校实施严格的节假日个性化培养管理措施,成立节假日个性化教育自主管理委员会,在驻校老师的带领下开展工作。学校课题组将个性化教育确定为不同年级分类教学模式。 校友苏铁园 一年级以思想道德素质和基础能力培养为主,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包括行为规范教育、感恩教育、理想教育、生命教育、法制教育、职业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等,基础能力培养包括口语交际能力、汉字书写能力、应用文写作能力、应用数学、计算机应用能力等。按专业部单独建班,成立班委会,按平时要求严格考勤,所有课程按学分制进行考试、考核,修满30个学分才能毕业,确保周末个性化培养工作顺利开展。 二年级以专业技能培养为主,按工种编班,每班原则上不超过30人,包括建筑工程施工、机电技术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会计四个专业技能的培养。每个学生自选1-2个工种,按工种强化教学,力争让学生掌握1-2个工种的娴熟技能。个性化教育自开展以来,成果显著,“9+3”学生工种技能等级获证率和普通话水平显著提升。 图书室一角 同时,为科学推进“9+3”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学校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申请、立项并完成了多个科研课题,包括省级课题《藏区“9+3”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及对策研究》以及市级重点课题《关于实施藏区“9+3”教育行动计划的策略研究》等,其中,《构建“9+3”学生心理健康“四全”辅助体系的实践研究》获得四川省第五届普教教学成果二等奖。这些成果为科学推进“9+3”学生培养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为教育实践取得显著效果提供了有力的指导。 立足当下,放眼未来。攀枝花建校在“9+3”工作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成绩斐然,但前进的步伐并未停止,学校还将继续加强教学工作研究,创新教育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实现学生高薪就业、稳定就业、体面就业,为“9+3”学生的光明前途而不懈努力。 攀枝花建校“9+3”工作成果介绍 学校目前已培养“9+3”毕业生人,其中,5人进入木里县乡镇机关岗位,25人进入木里县乡镇事业单位工作;应征入伍40人,其中1人参加了年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90人通过高职单招考试升入全日制高职院校,录取率达97%;名学生通过成人高考取得成人大专学籍。学生一次就业率达99%以上。 到目前为止,学校共发展“9+3”学生党员37名、团员名;8名被团省委确定为优秀典型青年;人次受到学校表彰,65人次获得市级奖励,30人次获得省级奖励,两人次获国家级奖励(全国中职生文明风采大赛);人次在校级各类技能比赛中获奖,52人次在市级技能大赛中获奖。此外,1人参加省级优秀毕业生先进事迹报告宣讲团,两次接受人民网采访,还有两人代表攀枝花市中职生出席省学联代表大会。 文:叶欣 图:学校提供 编辑:冯薇 校对:刘月 审核:李洪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