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8/9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光伏长廊、太阳能座椅、太阳能垃圾桶……在攀枝花市仁和区大龙潭彝族乡混撒拉村,随着一件件新型光伏产品“亮相”,场地基础设施逐渐完善,将建成具有“国家级示范意义”的“攀西零碳示范村”。

王东/摄

“零碳村”并非一点碳排放都没有,而是通过电能替代、使用新能源等措施,让村庄的减碳量可以抵消碳排放量。如果减碳量多于碳排放量,甚至可以做到“负碳”。

零碳为“笔”

描绘节能产业新模式

7月18日,在大龙潭彝族乡混撒拉村的“归园田居”外,各色鲜花争相绽放,不时引来一两只蝴蝶翩翩起舞,工人们拿起锄头栽种花朵……一幅美丽的“田园”风景画正徐徐铺开。

杨永/摄

据了解,“归园田居”建筑面积平方米,将光伏开发与农房风貌提升相结合,以本地乡土材料打造功能现代、风貌乡土、成本经济、结构安全、绿色环保的宜居新型农房。目前,田居屋顶已全部安装上光伏板,为田居提供生活所需的绿色电能,全年发电量7万度(建筑面积平米,光伏屋顶面积约平米),收益可达3.64万元。此外,混撒拉村还将公用建筑光伏、“归园田居”、零碳民宿、水光公园等项目融入村集体经济,以项目为依托,做强混撒拉旅游产业,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预估每年可实现集体经济增收万元。

杨永/摄

混撒拉的芒果也随着“零碳村”的打造不断蝶变。混撒拉芒果面积达2万亩,有椰香、吉禄、金煌、爱文、凯特等10余个品种,年产1.1万吨。园内采用现代农业种植技术,通过绿色防控监测、灌溉智能化控制系统实现病虫害防治、减少农药用量、远程控制,果树碳汇量每年约吨。

李永忠/摄

“田园”变“公园”

村落风貌焕然一新

在“零碳村”核心区域的水光公园内,一条条人行步道通往树林深处,鸟鸣悦耳,让人仿佛身处山林之中。站在公园小桥上,微风轻抚,带来阵阵凉意,游客闲庭信步,尽享惬意的无边美景。

项目将原有湿地景观进行重新打造,通过3个光伏微动力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经生物降解工艺,将附近村民的生活污水处理后排放入公园的人工湿地中。再由水中的亲水植物进行生物净化,从而将生活污水转化为景观用水,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公园还可以利用光伏发电提供动力,将下游水源泵至高处循环使用,活化水体,提升固碳能力,配合公园中平方米的人工湿地,每天处理量高达8吨。

目前,“零碳村”核心区有水光公园1座,各类光伏小品50余处,稀有植物50余种,各类花卉余种。昔日“田园”,而今“公园”,混撒拉零碳村通过绿色低碳打造,成为了市民游客观光休闲的好去处。

遇见未来

体验低碳生活新场景

走入光伏广场内,太阳晒在路旁的光伏座椅上,一位村民把手机放在座椅上充电,播放着喜爱的音乐,坐在大树下乘着凉。

混撒拉光伏广场设置有光伏座椅、光伏垃圾桶、光伏长廊等光伏小品,为游客和村民增加绿色的休憩活动场所;在百果园和百花园内,通过园内的污水光伏微动力处理系统浇灌花木,可实现碳汇量每年3吨,游客在游览观光的同时体验绿色能源生活场景。此外,村内还将公用建筑光伏产生的绿色电力,驱动中心雕塑亮化,供给广场照明及其它公共设施用电,光伏设施年发电量1.4万度,相当于燃烧4.7吨标准煤发电量,减少碳排放11吨。

在项目建成后,“混撒拉零碳村庄”将在核心区建设农房屋顶光伏项目2平方米、公建光伏改造项目平方米,每年可发电万度,多余电量并网后每年可为混撒拉村集体经济增收58万元,既能保证村民用电,还能增加集体收入。

来源:攀枝花仁和区融媒体中心

发布:中国经贸融媒体中心

责编:明德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