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央视《乡约》栏目组主要工作人员,来到攀枝花,此次随行的人员中,还有一位特别的客人。他一来到攀枝花,就未曾停下脚步,用镜头丈量阳光花城,展示他镜头下的攀枝花,艳阳,美景,带给大家的只有震撼! 朱文鑫 新华网、中华网、北京周刊、美丽中国行、RCRA签约摄影师。乐途网、今日头条、一点资讯、搜狐、携程专栏作家。故宫专题摄影。 阳春三月,我是第一次走进攀枝花,与央视《乡约》栏目组一出机场,就被攀枝花的天蓝和满街满山的花夺目了,是的,这里处处是一树树花开,开的耀眼。是的,是的,只有走进了攀枝花,才知道花是一座城,城是一朵花...... 攀枝花位于四川金沙江眫,清同治年八年,因为村口有一株高大而古老的攀枝花树,因此得名。温婉的任部长给我们一路介绍着攀枝花的历史,我们一路欣赏感受着这座阳光花城的人文。虽与向部长还未曾谋面,但她的热情细致早已感染了我。于是,午后,与摄影师王东,走进了攀枝花东区的花舞人间,感悟这阳光花城的美丽。 走在攀枝花的街道上,你感受到的不仅仅是良好的环境,同时,你犹如身在花海,这里处处像是一个个大花园,移步一景,景色宜人。 花舞人间坐落在阿署达村,阿署达有着年的彝族历史文化,坐拥秀丽山水,背靠苍翠官山,天寿湖尽拦怀中,三角梅和各种果蔬、鲜花,遍布田园山乡。 如今的彝族人都住进了花木扶疏的别墅,彝族文化依旧保持的十分完好,感受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良好居住与自然环境的温馨。街头、树下,悠闲的老人,快乐的孩童,打牌聊天,做着游戏,充满了生活的无尽乐趣。 走着走着,不知是谁在林间歌唱——蓝蓝的天空,美丽的阿署达,古房中葫声悠扬,火塘边上转转酒的浓香,山顶上的神鹰是彝族人的梦想,腾飞着阿署达彝族的希望。 这里的人们如同这春天的阳光,是温暖的,是热情的,花城,阳光,蓝天白云下是满眼的苍翠与粉红,放眼望去,各式各样的鲜花争先恐后的绽放着,满山满坡三角梅,街道两旁高大的攀枝花,与炮仗花、天竺葵、满天星等花卉,构成了一个五彩的世界。 阳光的少年,快乐的少女,怒放的满街的攀枝花,人与花,花与人,相容相映。 攀枝花东区,真的是花舞人间,漫步其间,感受花海如霞,到了这里,处处春色旖旎里,每走一步,都拥有拈花微笑的心情,置身其间,随不求倾国倾城,但内心温婉如花,在喧嚣的繁杂尘世里,将阳光花城演绎到了极致,走进这里,才感悟到了原来生活如此美好与惬意。 走进攀枝花东区,走进这花舞人间,每一秒,都是阳光的,每一刻,都能听到花开的声音,每一天,都是一段美丽的季节,你可以情不自禁的飘然起舞。是的,花城攀枝花,阳光攀枝花,你从一座钢铁之城,华丽转身,演绎成为一座阳光花城,因为有你,春风十里,因为有你,百里花香...... 摄影:王东朱文鑫 走进四川攀枝花的第二天,我随电视台的记者走进了位于金沙江畔的秦淮人家、中国彝家第一村——迤沙拉,这里居住的不是“六朝金粉”的秦淮仕女,而是淳朴憨厚的里颇彝人。 “迤沙拉”这个地名的由来,流传着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演绎着一段古老的文化历史。 走进村庄,一切都是原始的味道。房屋的建筑感觉你是走进了江苏,后来我知道,在大明时,这里是朱元璋屯兵之地,因此,建筑的结构基本是年前南京一带的风格,随着汉彝民族的融合,房屋、饮食、服饰也慢慢相容在了一起...... 迤沙拉就是南丝古道上的一个驿站,老百姓们称之为“万户毗馆”。毗馆的长官老来得女,取名雨莎。据说此女是仙女投胎,从小喜好舞文弄墨,写得一手好字画。父母亲视为掌上明珠,不但专门请私塾先生来教学,还请来书法家引导绘画和书写。 十六七岁的雨莎出落得如花似玉,常常喜欢在花园里绘画。一天,文殊菩萨带着徒儿文拉驾着荷花云正好从川滇交界的上空路过,这徒儿鼻子非常灵敏,老远就闻到了墨香,低头探寻时,发现脚下是一片开阔的红土地,其中有一座花园,花园里有一个阿娜多姿的姑娘,十分专注地工笔绘画。那姿态那神韵简直把这徒儿看呆了。 文拉青春年少,原本就六根未尽。当时碍于师傅的严厉,不敢停下云朵。回去后文拉就得了相思病。后来文拉悄悄下到凡间,以一个俊俏书生的模样出现在雨莎面前。雨莎与文拉一见钟情。 从此,一场试问人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的爱恋在这方圆几十里传为美谈。两人山盟海誓,永不分离。一年后他们有了一个非常可爱的女儿。女儿的名字是他们两人的名字之和——雨莎文拉。为了顺口,就喊成雨莎拉。 话说到了明朝时,朱元璋派遣沐国公率领30万征讨云南,得知这里人烟稀少,地处偏野。于是就实行军屯,将大军就地落籍。为了开发这偏僻的大西南,朱元璋颁布了一道实行彝汉通婚的“就地落籍”民族政策:士兵娶彝族妇女就改归彝族,娶纳西族妇女就改归纳西族。后来又实行民屯,陆续迁移了大批移民。由此,一部分移民入住“雨莎拉”,与当地人结婚生子,安居乐业,“雨莎拉”就成为金沙江畔的秦淮人家。 “雨莎拉”这个地名在彝族人的口中代代流传着。但随着时间的流逝,随着彝汉文化的融合以及汉文化的影响,人们已渐渐淡忘了那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安居下来的移民,发现下雨时,村寨的红泥土存不住水,出现了漏水现象。泥土下面的石头久而久之就成了咀却石(喀斯特地貌)。当地的彝族人土语称“水漏走了”为“迤下旯”,汉族人认为水漏走了,应该称为“迤沙拉”。“雨”的谐音是“迤”,就是水的意思。“沙”是非常少,“拉”就是哗啦流走了的意思。“迤沙拉”就是水少,流走了的意思。也许是谐音的关系,“雨莎拉”就成了“迤沙拉”。 岁月悠悠,迤沙拉人的生活无处不在寄托着乡思。妇女的民族服饰强烈地表现了彝汉交融的风格,可以说是一道道养眼的风景。住房是青瓦白墙、土木结构,一派苏皖小镇的风貌。村内小巷纵横,密如蛛网;家家高墙深院,院院紧邻;门前有巷,巷巷相通。胡家巷、张家巷…… 年9被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为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如今,迤沙拉彝人还在一如既往地演奏金陵遗韵——谈经古乐,这位老人一直保存着祖辈留下来的口玄琴,这里还在用琴声表达南京移民们对秦淮古土的拳拳依恋,这里还在用彝家山歌野曲的变奏,反映彝汉通婚、彝汉民族融合在音乐中的演绎和变迁。 一条奔涌不息的大江把横断山脉边缘的一座陡峭山峰横切成险峻的金沙江大峡谷;一个村子里的人96%以上是彝族,但彝族人里有毛、张等汉族姓氏;彝族男人不穿查尔瓦,彝族妇女不披羊皮褂。坐在村口,听着老人们讲述他们祖辈的故事,这是一个地处川西、滇西交界处的彝族山村,却错落着江南水乡特色的各式民居;在这个汉族和彝族生活习俗高度融合的村寨,居住着与毛泽东有血缘宗亲关系的彝族村长毛氏人家……这就是迤沙拉,一个在中国地图上不留下任何标记的彝族小山村,一个引起国内外人文学者高度北京白癜风治疗的医院北京正规看白癜风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