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对于四川名称的由来有两种误解: 其一认为因为四川境内有四条大河分别是长江,嘉陵江,岷江,大渡河,故有四川之名。 其二是认为四川为“沐川、青川、北川、汶川”四个川而得名。 以上这两种说法都是因为“川”而望文生义,尤其是第二种,认为四川是上述四个“川”组合而成的解释。其实,古代四川境内带“川”并不仅限于上述四个,还有金川、通川等。 四川名称真正的出处是从北宋的“川峡四路”而来,但要说清楚“川峡四路”还得从唐朝说起。 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年),李世民废除了秦汉以降的州、郡制,将两晋南北朝时代的益州(大致是今天成都平原)改为“剑南道”,而将原来的梁州(大致是今天陕西的汉中盆地)改为“山南道”。 唐玄宗开元23年(公元年),剑南道又被分为“剑南西川节度”和“剑南东川节度”,这是四川地名中“川”字第一次出现。 北宋建国后,为了加强对蜀地的控制,在灭掉后蜀政权(五代时十国之一,都成都)后,将川蜀故唐州县大加减并,设置了“西川路”。 宋太祖开宝6年(公元年),又分设“峡西路”,宋太宗太平兴国六年(公元年),又将西川路和峡西路合并为“川峡路”。 宋真宗咸平4年(公元年),将川峡路一分为四,即“益州路”(后改成都府路),“梓州路”(后改潼川路)、“利州路”(州治广元)、“夔州路”(州治奉节),合称为“川峡四路”,简称“四川路”,四川之名由此而得。 等到元朝建都北京,在各地设置行中书省,川峡四路并称“四川等处行中书省”,简称“四川行省”,“四川省”之名自此问世,是为“四川”建省之始,行省衙门驻成都府路。 年(民国27年),国民政府采取了“川康分治”的政策,将现在的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攀枝花市、雅安市及西藏东部昌都地区、林芝地区合并,成立“西康省”,省会康定。 年,新中国人民政府撤西康省,以金沙江为界东部康区归属四川、西部康区归属西藏。 年,重庆市与涪陵市、万县市、黔江地区从四川省整体划出组建重庆直辖市。至此川渝分治,最终形成了现在四川省的行政区域。 更多精彩分享,请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大使怎么样预防白癜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