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54”“39”“九附六”“九附二”…… 以数字作为地名, 大概是咱攀枝花特有的一个文化现象, 恐怕就连很多本地人 都解释不清楚这些名称的来历。 根据市民政局区划地名处提供的资料, 原来, 它们是建设攀枝花市时的产物, 大致分为两种情况。 第一种是对公路里程的简称,比如:“49”“54”“39”等。攀枝花建设初期,初来乍到的建设者,特别是交通建设者,在不知此地叫啥的情况下,干脆就以公路的里程称呼了。比如“54”,全称五十四公里。据说,这个公里数一是说从史迪威公路平地段起,到渡口方向的里程,又说是从拉鲊古渡开始至渡口方向的里程。为了方便表述,很多不知名的地方就使用公路里程作为代称,后来成了地名,逐渐把“公里”省略了。如今,随着城市扩张,有些地方已经跨越了好几公里,甚至严重偏离了它原来的里程。第二种是对信箱代号的简称,比如:“九附六”“九附二”等。这些是攀枝花建市初期的单位代号,全称“九号信箱附六号信箱”等。年,攀枝花汽车运输公司成立,代号为“二十号信箱”,也称“二〇公司”。曾经,攀枝花有个叫“九附六”的公交车站,就是指公交总公司站。再比如“弄弄坪”地区的信箱代号是“二十号附八号”,后来公交公司在此设立的公交站就叫“二十附八号”,叫法一直沿用到今天。 此外,攀枝花一些地方曾经还有“一号信箱”“十号信箱”之类的称呼,是攀枝花建设时期,一些军工等保密单位的代号。后来,其中某些单位不再用信箱称呼,还有一些单位消失了,但个别代号演化成了地名沿用至今。 图片来自网络 来源︱四川日报 编辑︱李坷静 曾经有一个超帅的卡介苗接种时间北京治疗白癜风那个医院比较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