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橡树》是舒婷创作于年3月的爱情诗,也是她的成名作。作者通过木棉树对橡树的“告白”,来否定世俗的,不平等的爱情观,从而呼唤自由,平等独立,风雨同舟的爱情。 创作背景 有一次,舒婷曾陪着对她写作帮助很大的归侨老诗人(蔡其矫)散步,蔡其矫就说:有漂亮的女孩子,又没有才气;有才气的女孩子又不漂亮;又漂亮又有才气的女孩子,又很凶悍,他觉得找一个十全十美的女孩子很难。舒婷听了之后非常生气,觉得这个人大男子主义,于是,当天晚上就写下了这首《致橡树》,进行反驳。 《致橡树》原诗欣赏 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甚至春雨。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要想理解这首诗歌,首先要了解那个时代 舒婷出生在年,虽新中国成立了,但中国两千多年的传统婚姻观依旧根深蒂固。那时候的婚姻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爱的结合往往不是以感情和人格的平等为基础,结合的男女双方,也往往形成主导和从属,依附和被依附的关系。男尊女卑,女人要三从四德,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旧思想,依旧深深影响着人们,更是没有“自由恋爱”之说。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舒婷站出来,要寻找新时代女性的新活法。爱就要和你一样有平等的地位,爱就要和你站在一起,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相互扶持,相濡以沫。不仅爱你的身躯,也爱你坚守的位置,脚下的土地。爱就爱你的一切。 人们在评价《致橡树》时说 谢冕对《致橡树》评价时说:舒婷的诗出现在中国结束类似中世纪那样愚昧黑暗,面对世界现代文明的时代,它成为人的独立自尊的宣言,不仅爱情中的男女平等,所有的人与人都是平等的。她无言的谴责了对人的凌辱和践踏。 王光明对这首诗评价说: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人民粉碎了“四人帮”,这标志着这民族的觉醒,是一个以批评和进取为基本特征的觉醒的一代,而舒婷的这首《致橡树》恰好体现了作者的这种意识和人生理想。 李新宇评价《致橡树》时说:舒婷追求的不仅仅是一种情爱,而是一种新的恋爱观,女性获得独立人格和自由的恋爱观。这是80年代中国女性对于传统道德和传统女性人格的反叛,这里呼唤的依旧是丢失的人性。 我,如果爱你, 意爱笑:意而爱,爱而笑,笑而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