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巧的饰品、漂亮的刺绣……走进四川攀枝花市仁和区平地镇中心校的“俚濮彝绣工作坊”,桌子上放满了色彩繁多、图案娟秀的彝族刺绣作品。很难想象,这些精致的绣品都出自学校学生之手。 ↑彝绣产品。杨永摄 攀枝花市仁和区平地镇位于川滇交界处,是典型的俚濮彝族聚居镇,拥有特色鲜明的俚濮彝族风情文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省级非遗文化《谈经古乐》和《羊皮鼓舞》,迤沙拉村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红星新闻记者了解到,平地镇中心校的“俚濮彝绣工作坊”成立于今年4月,由24个“小绣娘”和数名老师组成。主要学习俚濮彝绣中“饰品、包、服饰、鞋子”这4大类绣品的“纹样、颜色、针法”等文化与技巧。 每天中午,“小绣娘”都会来到工作室学习刺绣。“我们每天中午都会到工作坊来学习刺绣,我身上穿的衣服就是同学们自己制作的。我觉得我们俚濮彝人需要传承自己的文化。”平地镇中心校学生尹志杰说。 ↑孩子们学习彝族刺绣。杨永摄 “随着大家生活质量的提高,如今已经鲜少有年轻人愿意专门学习俚濮彝绣。”作为彝绣工作坊创始人之一的晏萄老师表示,当地的彝绣虽然很漂亮,但是会的人越来越少,于是就产生了将俚濮彝绣搬进课堂的想法。 年3月,学校美术组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去迤沙拉采风学习,向村里的老绣娘请教针法和图案,并整理归纳资料成册、设计工作坊logo,随后创建了“俚濮彝绣工作坊”。 该工作坊以俚濮彝族优秀传统文化为背景,立足本土文化资源,结合俚濮彝族传统文化特色,以刺绣的方式呈现地方民族特色,将民族文化教育融入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与文化自觉,让俚濮彝绣优秀传统文化深入学生们的心灵。 据考证,彝族刺绣可以追溯到三国以前,距今至少有多年历史,与原始绘画、记事符号、服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彝族刺绣种类繁多、丰富多姿、制作精美、异彩纷呈,是彝族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是彝族服饰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年6月7日,彝族刺绣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仁和区的俚濮彝族作为彝族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刺绣既有对彝族服饰的继承,又在细节上有所发扬,表现力强,适宜于绣花草纹样。工艺技法变化多,有垫绣、引绣,以及包针、长短针等技法。”晏萄表示,在众多绣品中,尤以“扣花帽”最能代表俚濮彝绣的特色。 5月22日,平地镇中心校“俚濮彝绣工作坊”俚濮彝族刺绣作品以文创产品的身份,初次在仁和区知时节·巧市展演活动中走进大家的视野,获得了好评。 “我希望能通过我们的课堂,让更多孩子学会俚濮彝绣,把老祖宗遗留的文化传承下去。”晏萄表示,目前,俚濮彝绣与日常教学的融合正处于研究阶段。下一步,平地镇的美术老师们将利用俚濮彝绣的特点,将其开发为校本课程。未来,“俚濮彝绣工作坊”还将在传承当地传统文化的同时,融入创新元素,形成具有仁和特色的文创产品。 ↑孩子们学习彝族刺绣。 红星新闻记者了解到,平地镇中心校身处少数民族乡镇。为了让孩子们树立传承保护本土优秀文化的意识,年起,平地镇中心校以《谈经古乐》传承为载体,开设了扬琴、琵琶、玉琴、三弦等10多门器乐校本课程。 同时,学校推行大课间操改革,创编了《金沙彝笛》《笛脚畅想》等4套特色大课间操。去年9月,该校把改编的《羊皮鼓舞》作为课间操进行推广,具有彝族特色的“花式”课间操在网上走红。 红星新闻记者江龙 编辑彭疆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