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阅读舒婷的诗作,是多年前在校读书期间,那时就知道她是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在诗坛上引起了很大争论的朦胧诗派的代表人。记得我跟同伴们特喜欢她的《赠》《无题》等反映初恋少女情怀的爱情诗,而《致橡树》并没有引起心灵的共鸣。毕业后,我就很少再接触舒婷的诗歌了。及至今日,有幸听了母校方老师关于朦胧诗的讲座,才对舒婷其人其诗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特别是得知《致橡树》产生的负面影响后,久藏的好奇心被激发了,一回家就迫不及待的把它找出来读了好几遍,越读越被其艺术魅力所感染,更被其爱情观念所折服,有了新的感悟。 一、“凌霄花”是少女的情怀少女的情怀是玫瑰花般的,浪漫、温馨,整天被男孩子宠着、呵护着,心里眼里只有她的爱情,于是就真个以为爱情是无条件的,以为对方会爱自己一万年都不够,以为爱情可以天长地久了。在爱情的蜜罐里,舒婷的《致橡树》中的爱情观又怎么能得到如昔日我般的情窦初开的少女的认同呢?这时的她们是甘愿像攀援的凌霄花的,“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甘愿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甘愿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可惜,愿望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当你甘于平庸做一块绿叶,当“秋去春来颜色故”,由青春靓丽的可人儿变成了黄脸婆之时,当小鸟依人并不讨好之时,很可能你这附庸品般的女人便会听到诸如“摸着你的手就像摸着自己的手”、“没有共同语言”、“没有生活情趣”之类的话语。爱情消失了,维系两人的有亲情就不错了。女同胞们,我们也不要单怪说这类话的”橡树“们,可能他们真的被”凌霄花“攀援得累了,被“鸟儿”重复单调的歌声噪烦得腻了。秦香莲被陈世美所抛弃,是可怜的值得同情的,但要陈世美这个状元郎终生对着目不识丁的没有共同话题的妻子就不值得同情吗?纯真的涉世不深的女孩大多是不会有这种危机感的,她们的“凌霄花”梦想美着呢! 二、木棉,才是女人不败的根本“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看,舒婷对爱情有着多么深刻的理解。“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这是心灵的相通;“你有你的铜枝铁干”、“我有我的红硕花朵”,这是人格的相映;“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这是同苦共甘;“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这样的爱情,包含着艰辛或幸福的命运,包含着汲取和奉献的人生,也包含着双方各自的个性与气质,这种爱情才是崇高的爱情,它超越了世俗的爱情观念,强调了女性人格的价值,忘我而不丧失自我。“木棉”只有和“橡树”并肩连理,才会产生伟大的爱情,才有可能“将爱情进行到底”。因为有平等才有更多的交流,有并进才有共勉。看我们的文学泰斗钱钟书的夫人杨绛,她的学识和才华使她成为丈夫的得力助手和知音,一直以来,夫妻两人在学术上相得益彰,在生活中相濡以沫。又如居里夫人,她和她的丈夫在科研领域之中共同奋进,始终相敬如宾,成为世人的楷模。所以,农妇也好,渔女也好,白领小姐也好,若要婚姻幸福与长久,就要在思想、学识、能力等方方面面力求与夫婿相称,做一裸“木棉”。当然,这就要我们不断的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攀援的凌霄花”如风中之烛,假如某一天“橡树”坏心了,坏身了,你就会连腰也直不起来,只有一哭二闹三上吊的份儿。但如果你是“木棉”,你有你的谋生技能,你有你的自觉与自强,那么,你就可以潇洒的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找寻你的诗和远方。 三、舒婷不必言悔据说《致橡树》发表后,舒婷得知一些女子因此在恋爱择偶中,在婚姻生活中耍大女主义并因而造成生活的不如意曾后悔的说:恨不得把所有的《致橡树》都烧掉。在这里我要说:你不必也不应烧掉它。因此诗而自视甚高的女子只是个别现象,是她们走火入魔罢了。《致橡树》中的木棉并不是只有高大硬直的躯干,她还有“红硕的花朵”呢,它同时是美丽温情的化身。《致橡树》侧重反映的是新时代女性自尊心理,反映了新时代女性人格价值观的觉醒,表现了新女性特别是知识女性的自强自立精神。任何一个渴望与“橡树”相亲相爱,白头到老的女性,都应该做“橡树”旁的“木棉”——能相依,也能分离。《致橡树》是现代爱情观念的宣言。 附: |